ART BASEL香港展會今日正式向公眾開放,今屆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間藝廊參加,其中有32間來自香港(或在香港設有分部)。一些關於香港人集體回憶與歷史片段,亦在這國際級盛事中出現。各位本地藝術迷大概對這些畫面心領神會,勾起對舊時代香港的記憶。
SC GALLERY ——周俊輝
本地畫廊SC Gallery在ART BASEL展出香港藝術家周俊輝在Insights單元展出的特別項目「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」,作品由周俊輝對香港知名前新聞記者張寶華的採訪中展開,並結合對千禧年前後香港新聞史料的研究,通過整合私人檔案、報紙剪報、電視影像、網絡迷因及香港電影片段等,構建了一個多層次、整體性的繪畫語言實驗,探討媒體、歷史與個人記憶的交匯及其在藝術表達中的轉譯。

會中展示了周俊輝描繪的一些香港重要片段,《1997年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》描繪了香港主權交接儀式,中英兩國旗幟懸掛在會場中間,兩國都派出了儀仗隊和軍樂隊,江澤民和查理斯王子分別致辭,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。另一畫面聚焦江澤民,當時是2000年10月,江澤民不滿當時仍任職記者的張寶華的問題用詞,而斥責對方「too simple(太簡單),sometimes naive(有時幼稚)」,畫面後來成為經典迷因。另外也有一些小尺寸的作品,紀錄下一些之於香港重要時刻的新聞片段。


周俊輝透過這些畫作,去討論個體化的去歷史化和再歷史化探索過程中的種種可能,討論藝術如何可以回應個人回憶、集體記憶與當下現實的某種幽靈般共存狀態。 他之前接受《美紙》訪問時解釋:「其實有趣的地方是以前的一些新聞都變成了舊聞,譬如她(張寶華)分享當年在北京把影像帶回來香港,所謂的即時都已經相隔四、五個小時,而當這個『即時』的影像現在成為我的素材時,都肯定已不再是新聞的故事;不僅是那個故事,而是背後的意義,當我們在今天回看時,又有甚麼變得不一樣?或者,有些甚麼是當日教會了我們而是大家都沒有留意呢?甚至,我畫了一些電影畫面,當電影拍成之後去到今時今日,那個影像、那段歷史裡面產生了甚麼意義,這些都是我平常創作時都會想的東西,也是我一向對『影像如何說故事』很感興趣的事情。」